本期『追光者』主角是梁晓亮。他2010年加入绿城,担任绍兴玉兰花园项目安装管理员,2014年蓝城成立后,调入蓝城本部运营中心担任运营经理,2016年远赴印尼雅加达项目担任公司副总,成为蓝、绿在海外营建工程的第一人。2017年回国后又辗转山东、河南、安徽任项目执行总经理,2023年回归蓝乐集团,裘黎明总委任他为湖山潮鸣项目总经理组织开展代建工作。在与他的交流当中,能深刻体会到,丰富的职业履历背后,是一位工程人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突破。从江南水乡到赤道群岛,从齐鲁大地到中原沃土,他是带着图纸闯南洋的"工程外交官",又是平衡多方诉求的"代建交响指挥官"。 本期采访实录一起了解梁晓亮,当理想主义的建筑情怀遇上现实主义的工程管理,这位不断跨越舒适区的追光者,如何在时代浪潮中构筑属于自己的精神地标。
Q:如何理解代建角色?
A:我觉得宋总(宋卫平董事长)提出的16字代建箴言“长工心态、管家角色、东家思维、专家服务”是对代建角色最精准、最深刻的诠释,他指出了代建的本质和精髓。委托方选择我们代建,其核心诉求是希望借助我们的专业能力、管理体系和品牌价值,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,实现项目的高品质、高效率、高价值落地。“长工心态”需要我们代建人要有强烈的责任担当、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结果负责到底的承诺;“管家角色”要求我们作为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核心执行者,要把自己当做委托方资产的“管家”,过程中要精打细算、高效运营、防范风险,确保资产保值增值;“东家思维”要求我们代建人站在委托方的角度思考问题,像“东家”(业主)一样关心项目的整体利益和长远价值,而不仅仅是完成合同任务;“专家服务”是代建的核心价值和立身之本,专业能力是赢得信任的基础,服务意识是建立良好合作的关键。
Q:做代建项目总,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?
A:诸如专业能力、资源整合能力、经营预判能力、沟通能力、抗压能力,这些能力应该形成一种复合性的项目经营能力。在众多能力中,我觉得做代建,会沟通、能沟通清楚是最核心的能力。为什么这么说? 委托方找我们代建,核心就一条:帮他“赚到”或“省到”。可能是赚品牌口碑、赚房子好卖、赚资产升值,也可能是省心、省事、省掉不必要的麻烦和风险。但“赚”和“省”不是简单靠我们埋头苦干就能实现的。我们需要让委托方理解我们的计划、认同我们的专业判断、支持我们的关键决策,愿意为我们决策投入资源。很多时候,一个好方案,如果讲不清它的价值和风险,委托方不敢拍板;一个潜在问题,如果不及时清晰的分析出它的利害,对于项目的推进都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。说白了,专业能力是基础,但只有通过有效沟通,才能真正把我们的能力转化为委托方看得见、摸得着的价值。
Q:在项目管理中,如何看待质量与效率的平衡?
A:关于质量与效率,可能很多人认为他们是一个“跷跷板”的关系,要质量可能就要牺牲效率,要效率可能就要牺牲质量,但我认为质量与效率绝非简单的“跷跷板”关系,牺牲质量换速度是饮鸩止渴,而盲目追求质量忽略效率也会失去竞争力,真正的平衡是“以体系化的管理实现双赢”。 质量是效率的基石,效率是质量的放大器。根基是死守底线——影响品质的红线绝不容妥协,因为一旦失守,代价是灾难性的返工、赔偿和品牌崩塌。在此安全框架内,高效源于精细的过程管控:前端通过深读图纸、多专业交叉图审、材料封样、工艺样板等预防问题、杜绝返工;过程实施中加大巡查频次、关键工序旁站监督,验收前置(如分层/分栋验收)打破工序壁垒,为后续作业抢出时间窗口,要合理铺排计划,大胆穿插施工(例:主体施工中同步推进地下室机电安装);优选长期稳定、一次验收通过率高的合作伙伴,在确保品质基石的前提下,最大化压缩无效时间,实现高质量与高效率的共生共赢。
Q:职业生涯中,特别自豪、感动、或记忆深刻的故事?
A:作为一名地产人,最让我自豪的,莫过于亲眼见证一片空白土地“生长”为美丽家园的过程。 每一张图纸上的线条,每一次工地巡查的脚步,每一滴浇筑的汗水,都仿佛是在精心哺育一个“孩子”。当塔吊林立变为楼宇挺拔,当水泥毛坯化作温馨居所,那份看着“孩子”茁壮“拔地而起”的欣慰感,难以言表。绍兴玉兰花园项目是我入蓝、绿城后第一个项目,经历了项目从一期到三期的交付,2015我在旁边一个小区安了家,我女儿也在2018年就读于玉兰花园二期幼儿园,平日里曾告诉她,她现在上学的地方就是我工作盖房子的地方。我记得第一次去幼儿园接女儿时,女儿在和老师介绍我时,满脸自豪的和老师说:“老师,这是我爸爸,我们的幼儿园就是我爸爸单位造起来的”。 那一刻,心里涌起的自豪感,真的无法形容。
Q: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?
A:我觉得其实自己平衡的不够好,因为做项目的缘故,与家里总是聚少离多,除了2010-2014年的几年在玉兰花园工作相对离家近外,其他基本在外市或外省奔波,最远的时候去过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。离家远,工作忙,陪伴家人的时间肯定是不足的。我不是超人,幸运的是我是被爱着的那位,因为家里有个“贤内助”的爱人和甘当“后勤部长”的父母,正是她们在背后默默的付出与支持,才能让我在工作上能更全情的投入。生活,特别是跟家人在一起的日子,那才是根本。所以我也跟自己说,在外面再忙,心不能远。得把能抓住的机会都抓住,用心思去弥补, 比如偶尔从外地回家,我就抢着去接孩子放学,学校有啥活动,能去我尽量都去参加。家里人的生日、重要的节日,我记在手机备忘录。就算人回不去,鲜花啊、小礼物啊,得准时送到爱人手上。人在千里外,心意得到位。让他们知道,在我心里,他们是最重要的人。说实在的,是家人的包容和支持,才让我能走这么远。我能做的,就是尽量去弥补,让他们感受到我的心意。
Q:如何看待当前行业发展现状?
A:除了竞争激烈,我们拿到手的项目操盘难度越来越大,感觉比前几年“难做”了。但话说回来,关键是我们如何去适应和把握。俗话说“机遇与挑战并存”,个人认为机会其实很清晰:现在国家在推进的城市更新、“好房子”建设,还有不少“问题项目”等着有经验、有担当的代建单位去盘活。 把这些机会做好了,就是证明我们价值、打响口碑的最好时机。当然,挑战也实实在在摆在面前:市场太‘卷’,专业价值有时被价格战淹没;项目本身更复杂,委托方要求高、城投项目压力大;最关键的是,对我们能力的要求变高了——光会盖楼不够,得懂政策、精成本、会沟通、会卖房子,后续还要会运营,得是个“全能选手”。这些难关,就是行业升级的‘门槛’。所以,我认为关键不在于外部环境怎么变,而在于我们自己如何变强。我们要和企业一起‘同坐一条船’,进一步苦练内功: 在几个重点区域扎下根,把服务做深做透;把成本控制、产品打磨、解决复杂问题(尤其是盘活资产)这些核心能力锤炼得更精、更强;日常管理要更精打细算,向效率要效益。说到底,就是要靠团队的真本事、靠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硬服务,去赢得信任、赢得市场。 就像裘总(裘黎明)讲的只要我们练就一身更强的综合服务能力,未来依然还是大有可为。难关是暂时的,但专业价值是永恒的,关键是我们要拧成一股绳,一起趟过去!